网站首页[登录],新用户?[免费注册]
最新共享 
主页 > 新闻
史上最难就业季?这个噱头别炒了!
2013-12-11  字体  浏览量:

据媒体日前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比上年多出28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被人们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不过不只明年,今年也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当时有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也创历史新高。有2013年的毕业生立即回应称,今年才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结果明年又来一个,到底有多少个“史上最难”?“就业难”早已是热门话题,笔者发现,“史上最难就业季”几乎年年都要提,但它赫然只是社会或网络上出现率颇高的用来搏眼球的词语。

首先,“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缺乏依据。一来“史上”是要追溯到多少年前,它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跨度的定义,而且时代不同,类比意义也不大。二来“最难”仅以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这种“创历史新高”来定义也不靠谱。有数据称,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按这样的逻辑,难不成未来五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最后一年中哪个季度才算是就业季?是学生毕业前还是毕业后?跳槽时算不算?这样看全年都是就业季,显然所谓季度季节的区分也不够分明。

其次,它不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犹记得笔者毕业的2009年,由于遭遇了世界金融危机,有一波毕业生就业难,每个人额头都仿佛被刻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1、2、3号,引起了学生家长万分的焦虑。而当时笔者及周遭的小伙伴的经历也印实了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是没有信心提出合理的期望薪酬,按当时珠三角一二线城市900~1000元/月的最低工资标准,无论是一本二本院校的小伙伴,大多都只敢提出比最低工资标准多100~200元的期望薪酬,策略是以“低身价”先工作再“骑牛找马”,避开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结果过低的薪酬、不尽人意的工作环境让许多小伙伴有情绪病。后来众人谈起这段“忍辱负重”经历,都觉得当时是“苦熬”了一段日子。

诚然,当今毕业生人数多,竞争大就业难等问题需要引起各界的持续关注。但仅用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签来标榜或推波助澜,显然意义不大,更容易产生反效果。笔者认为,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应给予更有实质性的帮忙:教育系统提供真正有用的技能,政府部门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的政策倾斜,媒体环境做出正确引导和监督,多方合力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第一资源活动&会展
薪酬训练营
调研报告下载
微信公众平台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

卓越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
SAP中国 ADP
北森 中智咨询
怡赛 爱康国宾
肯耐珂萨 关爱通
MERCER 科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