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 2022年第一资源品牌合作计划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
![]() |
|||||
2012-4-18 |
![]() ![]() |
浏览量: | |||
![]() |
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部分求职者反映“就业难”,这一结构性矛盾在不少地方叠加显现。专家认为,产生这种有悖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反映出我国就业体制、教育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来看,化解日趋加剧的“两难”矛盾需迈四大门槛。
——88.2%企业处于缺工状态,42.1%求职者就业不乐观
最近,湖北工业大学与湖北省总工会联合开展历时3个月的调查,调查人员走访了武汉、黄石、宜昌、襄阳、荆州等市及所辖13个县(市)区29家人力资源市场,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用人单位和省内5所大专院校及数百名求职者进行专题调查。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放之介绍,调查发现,多数企业招不到工,求职者一职难求。有88.2%的单位反映处于缺工状况,长期缺工的占58.5%,短期性、临时性缺工占30.1%。其中,纺织服装、餐饮服务等行业经常性缺工,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单位缺工以短期性、临时性缺工为主。往年企业主要缺技工,但当前56.8%的企业最缺普工,其次才为专业技术人员,占37%,管理岗位缺工占比仅7%。
与此相对的是,求职者仍然一职难求。44.2%的求职者找工作用了两个月以上,14.2%的求职者找一份工作要花5个月以上的时间,42.1%的求职者对就业不太乐观或很不乐观。已就业者跳槽现象突出,54.7%求职者曾在两个或3个不同单位工作过,45.3%的求职者在一个单位工作没有超过两年。
胡放之说,招工难不仅是行业或局部现象,已显现出向纵深蔓延的势头。不仅纺织、服装、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用工荒”,连生物、医药、能源等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企业也相继出现用工短缺问题;不仅湖北省企业用工短缺,东南沿海企业也加大了向湖北省各地及大专院校招工招聘的力度。但尽管如此,毕业生仍然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
——四道关卡让毕业生裹足不前
企业有岗位招不到工,即有事没人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有人没事做。胡放之认为,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是各种结构性及非结构性因素的综合反映,从非结构性因素看,大学生自身能力、职业发展空间、待遇及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对毕业生就业都有直接影响。
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用工不断增加,但这些企业急需招聘大量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或高级技工,“而这恰恰是大学毕业生们所不具备的,大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调查中,28%的企业认为,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员素质难适应是企业缺工的重要原因。
最能吸纳人力资源的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显得不足,有56.8%的岗位需求是普工。“这些岗位处于行业低端,重复性劳动多,留给大学生发展的空间有限。”胡放之说。还有不少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盲目提高用人规格,却不能同等地提供晋升渠道和待遇,大学生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了经验就往更好的地方去了,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基地,陷入不断招工、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
薪酬与缺工呈负相关系,企业平均工资在1000元以下时,缺工率为31%;平均工资在1001-1500元时,缺工率为24%;平均工资达到2501-3000元时,缺工率仅为3.1%。“薪酬不高,不仅难以回报昂贵的教育投入,还难以应付谈婚论嫁、购房持家、哺育孩子等现实问题,”胡放之认为,“招工难就业难,实质上招廉价劳动力难,同时反映出求职者实现职业愿景难。”
“社会上的‘拼爹’现象直接使得大量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质量低、就业情况很不稳定,向上流动的渠道越来越窄。”胡放之说,调查中有35%的员工是通过家属或朋友帮助实现就业,有26%的员工是通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介绍就业,他们很难进入一些好企业尤其垄断企业。
——化解“两难”至少要过四大门槛
专家认为,产生“招工难、就业难”这种现象,有悖我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社会多重深层次原因,要化解这一结构性矛盾至少要跨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和分配结构这四道“门槛”。
“人往高处走,不同城市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也存在差异,众多求职者涌入大城市或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胡放之认为,造成这一地区差异的原因与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以湖北省为例,传统产业比重大,用人需求不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人员吸纳能力也有限,一些竞争性行业和民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大学生的主要雇主,但只有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所以解决“两难”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很有必要。
目前的就业结构对大学生也不公平,一些企业尤其垄断行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规避劳动关系责任,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一方面占据了本属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一方面劳务派遣工学到本事就跳槽,离岗弃职无所顾忌。数据显示,湖北省垄断行业或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劳务派遣工用工量已超过四成以上。胡放之说,长此以往,不但技术骨干会不断流失,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校企供需脱节,是引发“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没能及时跟进,致使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人员,在高校却无人可招。相反一些地方的职业技术学校由于机制灵活,专业设置能够随市场需求相机调整,办学方向与市场导向契合度高,学生就业形势普遍好。
“收入分配不公是引发招工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调查发现,垄断行业职工年均收入高达全国职工年均收入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垄断行业凭借自身优势吸引求职者,出现了百人竞一岗、千人争一职的极端现象,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或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位却少有人问津,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
——从深层解决“两难”叠加问题的五点建议
专家认为,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等中部省份劳动力市场仍显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难”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招工难”则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是一种阶段性、结构性的现象。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来考虑,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专家为此建议:
成立各级就业指导委员会,将就业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强化人社、财税、工商、民政、公安、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协作,联手推进各项就业政策的衔接与落实;有利于统筹解决困难就业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生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整合各种就业服务资源,合力突破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提高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的匹配度。
鼓励各地建立劳动力市场联盟。由各地就业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劳动力市场联盟,不但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搭建起互联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还可以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强各方密切协作,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规范用工行为,进而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
加大对小企业的扶植力度。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末端。由于经营门槛低、平均利润率低、工资水平低、员工流失率高,致使这些小企业成为受累于“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政策洼地。但是,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则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支持小企业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小企业的扶植力度。尤其是在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要统筹规划公租房、学校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小企业招工留人营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大力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据悉,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为3︰7,而我国则恰恰相反。要解决好我国职业教育“短腿”问题,首先,争取通过国家立法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在公共资源与生源配置上享有与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其次,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适当缩小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有条件地将大学三本(独立学院)改制为职业技术院校,对各类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植,形成多结构、多门类、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网络体系。第三,要加强校企对接,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人才,使职业院校成为培训高级技工的“摇篮”。
注重解决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行业收入悬殊,社会分配不公,是引发“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要严格执行国家“限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打出标本兼治的“组合拳”,从根本上矫正社会平均利润率“扭曲”问题。要严格限制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增长,切实将对中小企业减税让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而形成劳资双方共商、共决、共享、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