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登录],新用户?[免费注册]
最新共享 
主页 > 新闻
探秘基金经理跳槽:“弃旧觅新”有三大原因
2012-3-26  字体  浏览量:

    探秘基金经理跳槽

    编者按: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基金经理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公募基金专业性人才不断流失、捉襟见肘。在目前任职的基金经理中,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是未满一年的“嫩将”们。跳槽的基金经理多数选择去往其它公募基金公司,也有相当比重的掌门人选择奔向私募,专家表示,此般“弃旧觅新”主要有职位、薪酬和自由空间等三大原因。

    三成“嫩将”从业不足1年 69名跳槽基金经理季考业绩险胜

    专家称,曾跳槽过的基金经理和未跳过槽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股基一般没有明显的业绩差异,考察基金经理的操盘能力还需关注其长期业绩

    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基金经理的选择性变得更多,公募基金的专业性人才也开始不断流失,面对捉襟见肘的人才现状,基金公司开始不断引进新人。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现任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是从业还不满1年的“嫩将”们,占比达26.25%;有69名基金经理有跳槽经历,占现有基金经理总人数的9.58%.

    从业绩上看,69名跳槽基金经理管理的93只普通股基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为4.01%,不仅跑赢同期未曾跳槽的现任基金经理掌管的偏股基金3.81%的回报率,也领先同期可比428只偏股基金3.82%回报率,一季度季考“彩排”险胜。

    而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从以往的数据来看,曾跳槽过的基金经理和未跳过槽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股基一般没有明显的业绩差异。从现在情况来看,也应该是今年以来的时点现象,考察基金经理的操盘能力还需关注其长期业绩。

    “嫩将”从业不足1年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自首家基金公司成立至今,业内已先后有679名基金经理(一人先后任职多公司,人次重复计算)有过离职动作,占公司聘任基金经理总数的48.53%.

    从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角度观察,先后超过20人离职的基金公司有9家,其中,嘉实基金前后29名基金经理离职,是基金掌舵人变换最多的公司。长盛、招商和华夏紧随其后,分别有28人、25人和25人先后离任。而各公司旗下基金经理任职的平均年限仅为2年,其中,海富通和大成两家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超过4年。具体看来,上述两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分别为4.95年和4.25年,此外,还有泰达宏利、南方、华夏等16家公司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在3年以上。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25日,基金行业共有720名在任基金经理,其中,从业超过4年的有188人,占26.11%;从业3-4年之间的共有79人,占10.97%;从业2-3年的人数为112人,占总数的15.56%;而任职在1至2年的有152人,占21.11%;从业在1年之内的有189人,占26.25%.可见,目前从业在1年以内的基金经理占有最大比重。

    整体来看,华夏、大成、易方达等基金公司拥有资深基金经理数量最多,旗下分别拥有15名、10名和8名从业4年以上的老牌基金经理。同时,富国、南方、景顺长城等10家公司也均拥有5名以上(不包括5名)从业超过4年的基金经理。若按比例来计算,资深基金经理比例较高是海富通、大成和华夏等3家公司,拥有4年以上从业经验基金经理占比分别为60%、58.82%和53.57%.

    从基金公司整体团队稳定性角度来看,除去基金数量偏少(10只以下)公司后,稳定性超过“5”的仅有长盛、融通、和招商等3家公司。

    分析人士认为,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近年来新基金的火热发行,使基金业内人才出现瓶颈,因此不得不在想方设法挖掘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开始着重培养新人,为行业补充新生力量。而随着其它理财行业的迅速崛起,公募基金也陆续被其它行业挖角不少人才,导致公募基金本就捉襟见肘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稀少和珍贵。

    “跳槽帮”首季业绩险胜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目前任职嘉实周期优选基金掌舵人的詹凌蔚目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跳槽王”,在其加盟嘉实基金之前,还先后在融通、博时、长盛等3家公司任基金经理一职,有6.5年的任职经验。此外,还有19名基金经理除目前所在基金公司外,之前还先后就职于其它2家基金公司。

    WIND资讯数据显示,目前被曾在其它公司就任过的69名基金经理管理的93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回报率为4.01%,跑赢同期428只偏股基金3.82%回报率0.19个百分点;而被一直在现任公司任职的基金经理掌管的偏股基金同期回报率为3.81%.即,被跳槽基金经理管理的股基今年以来截至3月25日,平均回报率略微跑赢被没跳过槽基金经理掌管的股基平均收益率0.2个百分点,一季度季考“彩排”险胜。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从以往的数据来看,曾跳槽过的基金经理和未跳过槽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股基一般没有明显的业绩差异。从现在情况来看,也应该是今年以来的时点现象,考察基金经理的操盘能力还需关注其长期业绩。

    跳槽如同“走马灯” 七成基民称将影响业绩

    专家称,基金经理变更后,基民不必盲目赎回手中基金
     基金经理“弃旧觅新”在行业内早已屡见不鲜。而在基金经理们选择自己新的职业生涯之时,公募基金人才短缺,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使公募基金的发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8名基金经理先后从自己原来的岗位上离职,而中国经济网一则“基金经理跳槽调查”的投票结果则显示出投资者目前的茫然失措。近七成投资者认为基金经理的离任会对其掌管的基金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超半数投资人选择在基金经理离任后,将赎回持有的基金。

    而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除了内部调整外,其离职后有更多自己新的选择。《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整理数据显示,在各自基金公司成立后,共计发生679名基金经理变更(若同一人历经多家公司,则跳槽人次重复计算),而在有离任后去向可寻的223人中,125人在老东家离职后,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在原基金公司离职后,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在公司离职后,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

    某证券公司基金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仅有2家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超过4年,而就基金经理个人而言,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则集中在不满1年的新人身上。而导致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现象频生的主要原因则主要是就职公司实力、薪酬待遇水平和个人发展考量等。

    面对基金经理跳槽

    半数基民选择赎回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25日,已有21家基金公司旗下的28名基金经理先后离任,而统计显示这28名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还不满3年。在这其中,有人员内部调整,也不乏挥手告别东家的基金经理,但无论其退出基金的原因是什么,对其掌管的基金业绩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投资者总是想找寻一个有实力,可以让自己手中基金升值的基金掌管者对自己购买的基金负责,而近年来基金经理的频繁变更却让基民茫然失措,大呼“伤不起”。中国经济网一则“基金经理跳槽调查”的投票或许就能揭示基民们无奈的心情。

    调查结果显示,13.64%的投资者认为基金掌舵人的频繁变换对基金业绩影响不大,而68.18%投资者则认为会对基金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另有13.64%投资者选择没有什么影响,4.55%投资者认为不好说。而对“如果你手中购买的基金当基金经理生变你将怎么做”一项调查的结果则显示,半数基民选择赎回,13.64%投资者认为如果基金公司和新任基金经理都不错的话,则不会选择赎回,另有36.36%的投资者觉得不好说,视情况而定。

    对此,好买基金(微博)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乐嘉庆(微博)曾表示,基金经理的更换对基金的影响没有必然联系。这点在公募基金上尤为突出,有些基金经理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受控于其他部门或投决会给了他很多限制,并不能让基金经理在整个基金投资起决定性因素的。

    并指出,基金经理跳槽后,基民不必盲目做出更换。因为基金经理的跳槽并非是瞬间就完成的,多数情况是要经历一段过渡磨合期,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一个季度,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基金经理已经完成了一个交接。这一个季度的业绩可能已经是新基金经理的业绩了,所以影响相对不会特别大。基金公司对每个基金产品都有一个定位,基金产品的大方向不会受到基金经理的变更而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很多投资者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并非很了解基金经理,那么对于那些不看重“明星效应”的投资者来讲,更没有必要盲目更换手中的基金。

    投资者认为

    基金经理承压能力弱

    除了内部调整外,基金经理离职后有更多自己的选择。中国经济网的投票显示,在投资者眼里,26.67%投资者认为基金经理跳槽是为其事业发展着想;36.67%的投资者认为是其不堪承受业绩等各方面的压力;16.67%的投资者选择是由于工资待遇问题;另有20%的投资者认为是其投资理念和文化与公司之间的冲突。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整理数据显示,在自有基金公司成立后,共计发生679名基金经理变更(若同一人历经多家公司,则跳槽人次重复计算),而在有离任后去向可寻的223人中,125人在老东家离职后,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在原基金公司离职后,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在公司离职后,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此外,还有79人离职后辗转其他金融行业后,最终选择转行。

    某证券公司基金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仅有2家公司旗下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超过4年,而就基金经理个人而言,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则集中在不满1年的新人身上。而导致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现象频生的主要原因则主要是就职公司实力、薪酬待遇水平和个人发展考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有离任后去向可寻的基金经理中,有59人在选择离开老东家后,中途辗转又经历过多家公司,甚至从公募到私募又到券商,均有所涉足,占8.69%.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原博时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宋柄山,其2001年4月14日就任博时基金公司,2003年6月18日离职,在该公司仅任职2.18年。在其选择离开博时基金后,曾先后在富国、东方、长盛等公募基金公司就职,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私募尊嘉投资,目前就任该公司旗下尊嘉ALPHA基金掌舵人。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有的基金经理在职业生涯过程里,先后在多家公司任职,这也是其自身的事业追求。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从低职位到高职位、从低薪酬到高薪酬,这都是实现职业规划,尽显个人能力的体现。

    求发展 为高薪 选“自由”

    基金经理“弃旧觅新”有三大原因
    作为基金掌舵人,频繁的更换或多或少会给基金业绩带来负面影响。而近年来,这一现象却开始普遍起来,除公司内部调整外,最多的原因便是基金经理“弃旧觅新”。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在223名离职后有最终去向可寻的基金经理中,125人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跳槽后去往其它基金公司和私募的现象比较明显。若是去往其它公募公司,首先,可能是从小型跳槽到大中型公司,认为自己在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大或者跳槽后职位有升迁;其次,薪酬比跳槽前公司有较大的提升;而若从公募跳槽至私募,则基金经理可能考虑到公募基金管理制度相对严格,投资运作不但受到证监会的很多监管,还要受到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颇多限制,私募基金往往投资运作灵活,基金经理权限更大,管理制度相对轻松。

    同时他强调,基金经理跳槽投资者还应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市场对于基金经理的变动很敏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相关基金的业绩会下滑,这种心态背后的心理逻辑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从积极的心态出发,应该相信每一位新来的基金经理都能够做的更好。

    35.87%基金经理“奔私”忙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WIND资讯整理数据显示,在223名跳槽后有最终去向可寻的基金经理中,125人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

    由此可见,最终选择留在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占比过半。WIND资讯数据显示,其中,目前任职嘉实基金公司旗下嘉实周期优选基金经理的詹凌蔚更是自从业起,前后在4家基金公司中任职,此外,还有28人先后任职3家基金公司。

    而除选择新公募东家外,最多的选择便是投奔私募。东方财富网一则公奔私的投票结果显示,55.9%投资者认为从事私募基金赚钱更多、6.5%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人际关系更简单、5.9%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工作环境更加轻松、14.1%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可以做老鼠仓,另有17.6%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的发展空间比公募基金更大。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跳槽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跳槽至其它公募基金公司无非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到别的基金公司可能职位有升迁,例如从原公司的基金经理升至现公司的投资总监等;其次,只职位没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可能薪酬方面比跳槽前公司有不少的提升;再次,也可能是认为新的公司工作环境更为人性化和舒适;最后也可能是凑个小型基金公司跳槽进入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自己在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大。

    公募基金经理跳槽至私募现在看来,大有人在。王群航向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管理制度相对严格,投资运作不但受到证监会的很多监管,还要受到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颇多限制。工作平日用到的电话和MSN都会受到公司的监控。而私募基金往往投资运作灵活,基金经理权限更大,管理制度相对轻松。

    王群航:应以积极心态看待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例如私募、券商理财等非公募业发展非常迅速,这些行业需要专业的市场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目前只有公募基金公司中才有,所以挖角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是公募基金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公募基金目前有70家基金公司,随着日后的发展,还将陆续有30家基金公司会成立,公募基金业内的人才也供不应求,公募基金内部互相挖角的现象也会日益明显。

    而对于半数基金选择在持有基金的掌舵人发生变更时,便会赎回基金的情况,他强调,基金经理跳槽投资者还应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市场对于基金经理的变动很敏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相关基金的业绩会下滑,这种心态背后的心理逻辑其实是错误的。随着这个行业的日益发展,这个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从积极的心态出发,应该相信每一位新来的基金经理都能够做的更好。

第一资源活动&会展
薪酬训练营
调研报告下载
微信公众平台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

卓越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
SAP中国 ADP
北森 中智咨询
怡赛 爱康国宾
肯耐珂萨 关爱通
MERCER 科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