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登录],新用户?[免费注册]
最新共享 
主页 > 招聘猎头
新型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
2018-11-21  字体  浏览量:

        报告背景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新技术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人才的流动性大、人才的流失等威胁,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员工对工作体验也存在诸多不满。在招人留人难的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一直想要探索出与对方和谐的相处之道,却没有及时洞察到一场颠覆雇佣关系的革命正在爆发。
 
        2015年,智联招聘通过调查发现,员工的地位和话语权首次反转,打破雇主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模式,揭示了“新雇主经济”时代的到来;2016年,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价值趋同、扁平结构、伙伴关系的新趋势让雇主演变成一个个企业社群;2017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AI开始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职场生活,传统企业管理生态被撼动,职场进化为以“数字驱动”、“智能技术”为特征的“智造场”。
 
        2018年,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诸多成果,进一步改造生活与职场。智能技术在职场中对工作效率的赋能,让人类智慧价值转化效率提升,思想的延伸更加辽阔,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dvancedIndividual(更智能化的个体)在职场中碰撞协作,演进为以人类智慧为内涵,智能技术为外延,人类智慧升级和转化更加高效的“智场”。
 
        这一演进过程发生了如下变化:
 
        -任务分权:智能技术作用于职场的各个环节,云技术的成熟、移动办公类产品的普及,让组织协作更灵活无界,业务流程更为简化,以项目制拆解目标架构团队,人力资本得以高效流动及价值转化,对雇员由管理变为运营。
 
        -个体赋能:语音识别、智能翻译、聊天机器人等智能工具的应用解放雇员的时间,让人类技能充分得以表达和延伸,人类智慧的效能被放大,员工对个人智慧的开发和技能的升级迭代有了更迫切的渴求。
 
        2018年,新雇主经济呈现出“智场”的形态,通过对企业文化体系、组织体系、激励体系、成长体系的全面升级,呈现出更加纵深、切实的智能化场景。
 
        我们在最佳雇主这一群体中洞察到了新雇主经济更深入的体现和渗透,但新雇主经济作为前瞻性的趋势,并尚未在广泛的职场中得以全面体现,企业全面拥抱新雇主经济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实际的工作中,大部分职场人的工作形态是怎么样的呢?
 
        一、文化部分:雇主应利用文化的武器建立员工忠诚度

        新雇主经济

    ·在文化体系上“多元同心“:个体价值观日趋多元,更具自主性的新一代职场人相信工作即生活方式,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价值观一致的员工,而不再寄希望于通过宣贯达成一致。企业文化建设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个性化嫁接,通过公关软性手段进行内外雇主品牌传播,以明确的价值理念吸引志同道合的候选人。
 
        现实中的职场

        员工流动性强,企业面临人员流失挑战

        调研数据显示,在目前公司的工作年限在“1年以内”的员工占比最高,为42.8%,其次为“1-3年”,占比32.2%,“工作5年及以上”的员工占比仅为13.5%。从数据可以看出,员工的流动性依然很强,企业要面临人才流失带来的管理层面和经济损失层面的挑战。
 
 
        近4成员工表示加入公司是被套路了

        根据近几年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的调研发现,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企业越来越重视雇主品牌的建设,以期壮大人力资本的价值,从最佳雇主的表现也不难看出,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最佳手段是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趋同的价值观,在精神层面培养默契和共鸣。但调研数据显示,雇主品牌还未能形成普遍的作用,38.5%的员工认为自己加入目前的公司是“被套路了”,这也是导致员工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入职后发现与预期和承诺的条件不够匹配,或者企业文化并不被认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会降低,潇洒的选择离开没有一点留恋也是因为缺少精神层面的粘性。

        除此之外,也有33.1%的职场人认为“平台很好,可以学到很多”是现在的雇主吸引自己加入的原因,其次是“看中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晋升空间”,这也再次印证了职场人求职看重个人发展和成长这一因素超越薪酬等条件,企业在营造雇主品牌时,也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宣传和体现。
 

        调研数据显示,在不同年龄层的员工中,95后选择“被套路了”的比例最高,为43.4%,其次为90后和80后,分别为38.7%和36.1%,60后占比最低,仅为33.3%。

        这也说明越年轻,工作经验越少,对雇主和一份工作的判断能力越差,做决策时越盲目,所以被公司套路的几率越大,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阅历的增加,在求职时,把握自己和雇主真实需求和情况的能力也在提升,所以选择工作时目标更明确。
 

        90后因学习机会加入公司,70后、80后看中发展潜力和晋升空间

        调研数据显示,在选择加入目前公司的原因时,不同年龄层的员工所看重的也有所不同,90后、95后更关心学习机会,随着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增长,70后、80后则“更看重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晋升空间”。
 

        同时,在选择就职公司时,公司规模越大,员工被套路的比例越小,根据经验,规模大的企业公司品牌、产品品牌、雇主品牌等建设的较为成熟,信息比较透明,相较于小公司,员工被套路的机会要小很多。
 
        因此,小微企业在面临用人困境时,应该把精力用在如何突出自己能为雇员提供的优质资源和机会上,而非注重短期的人才引入,建立与员工之间的信任、默契和忠诚度才是当务之急。
 

        大多数员工对工作缺少激情,近半数认为只是一个谋生手段

        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大部分职场人对当前的工作都缺少热爱和激情,45.3%的员工表示对当前的公司“没感觉,只是一个谋生手段”,36.8%的职场人认为“压力很大充满焦虑”,工作带来的体验并不是很好,还有32.3%的职场人认为“已经审美疲劳,出现倦怠”,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员工都缺少激励和动力,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和成果。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触发他们的兴趣、动力,让工作场所变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是雇主需要思考的部分。
 

        自由开放、尊重及信诺是最受员工喜爱的企业文化

        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是职场人士都有心中理想的工作氛围,调研显示,“开放自由的工作氛围”是最受员工喜爱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能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激发员工潜能和创造力;其次,选择“尊重员工”的占比32.8%,显然,科层制度时代由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被接纳;还有30.6%的员工选择了“诚实守信,践行对员工的承诺”,意味着被员工广泛吐槽的领导靠画饼留住员工的手段也已经失灵。因此,企业要注重营造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员工的权益,并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用诚实守信与员工建立信任和好感,更有助于雇佣关系和谐的构建。
 
 
        60后最看重公司是否兑现承诺,年轻员工更在意工作氛围

        调研数据显示,在选择看重的公司文化时,60后、70后的员工更看“诚实守信,践行对员工的承诺”,选择这一项的分别占比50.9%和45.1%。而比较自我的年轻员工更加看重公司的工作氛围,选择“开放自由的工作氛围”的90后和95后分别为45.1%和47.6%。年轻的员工对工作寄托的更多是探索、兴趣还有自我感受的反馈;而资深的员工在经历了多年经验积累和职场摸索后,更加看重的是自身利益是否会受到公司的尊重与保护,因此能够践行对员工的承诺的公司会更让他们放心。
 
 
        8成员工认为职场中不能完全做自己

        调研数据显示,共有8成员工认为在工作环境中不能做自己,观点主要分两派,一派认为放飞自我是不专业的表现,43.3%的员工表示“工作中还是要展现出专业的那一面”;另一派认为社会套路多,应小心谨慎,38.4%的员工选择了“公司人际关系复杂,需要伪装”这一选项。
 

        超半数的员工认为工作生活没界限

        调研数据显示,近4成的员工认为工作和生活没有分界线,表示“下班后也是随时待命”,这和现在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分不开,调研数据显示,37.1%的员工表示现在的工作节奏是”没有上下班的分界线,随时待命”,占比最高,还有32.7%的员工虽然暂时能保住日常生活不被大量工作任务参杂,但也会偶尔在下班后处理工作。
 
 
        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下班后随时待命比例最高

        调研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选择“下班后也是随时待命”的占比最高,分别达44.2%和40.8%。这一结果打破了人们对国企和机关单位“钱多活少”的刻板印象,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改革,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在转换的过程中,员工接收到的挑战和压力也是剧增的,而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务人员,也在改革浪潮中与时俱进,承担着不少的工作压力,令人意外的是,职场人中最清闲的反而是外资企业,他们下班后随时待命的比例最低,这也与日常对外企形成的高压工作印象有所出入。
 

        运营与市场/公关最没有生活

        调研数据显示,运营和市场/公关/广告这两个岗位最没有生活,是“下班后也随时待命”占比最高的职业,分别为44.3%和42.3%。这和他们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紧密相关,从事这一职业的员工即使是在工作时间以外,也需要花费精力去处理突如其来的公关宣传、市场营销、用户诉求、活动运营等状况,还要随时根据工作进度灵活调整方案,确实难有可控的休息时间。
 

        员工工资越高,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模糊

        调研数据显示,员工工资越高,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越模糊。月薪在3000元以下的员工选择“下班后也随时待命”的占比为31.2%,而月薪在8000元及以上的占比都在40%以上。这意味着,想获得高薪并非轻而易举,首要条件就是付出更多时间和努力,也提示那些想要挑战高薪的职场人,做好付出更多个人时间的准备。但数据也显示,高薪人群的觉悟也更高,在2W以上的收入人群中,25%的职场人认为“工作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坦然接纳这一职场形态,并形成心理自恰,这也是职场小白们值得学习的心态,工作又何尝不可以是一种享受呢?
 
 
       工作和生活难以获得平衡一直是职场中经常被吐槽的痛点,迫于商业丛林的残酷,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承压,势必传导给职场中的员工,在追求高效和高产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和员工也急需找到破解方法,来保障双方的合理诉求。
 
        超半数员工支持上班打卡,认为公司应该有规矩

        虽然工作生活难切割,但职场人对“打卡”制度却是认可的,64.5%的员工赞同上班打卡的方式,其中32.8%的员工表示“公司就应该有规矩”,31.7%的员工认为“纪律严明的企业,员工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这表明目前大多数员工还是认同“打卡”这种考勤模式的。
 

        弹性工作

        基于工作生活难平衡的痛点,以及员工们对打卡制度的认可,我们进行了一项向目标求职者随机推送具有不同“弹性条件”(“无弹性”、“弹性时间”、“弹性地点”、“完全弹性[时间弹性+地点弹性]”)和月薪等级(低10000-15000元/月,中15000-20000元/月,高20000-25000元/月)的工作职位的实验研究,试图在这个矛盾中找到权宜之计。实验数据显示,具有“弹性条件”的工作会更加吸引求职者。拥有时间弹性、地点弹性的工作申请率分别为0.40%和0.38%,而完全弹性的工作申请率最高,达到0.45%,弹性条件下申请率比非弹性条件下的高62%-92%。
 

        弹性工作属性一方面能兼顾企业管理员工的打卡机制,另一方面也适应工作生活难平衡的职场现状,从硬性规定,变成更有弹性的空间,能让员工获得更多的生活平衡感。

        弹性工作可以让求职者降低月薪要求

        求职者甚至愿意为了“弹性工作”条件而降低薪酬要求。实验数据显示,在同一月薪等级内,申请率随着弹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地点弹性和完全弹性的工作的低月薪等级申请率大于无弹性工作高月薪等级的申请率。
 

        实验数据显示,同一个职位,当实验职位无弹性,假设职位具有不同类型的弹性条件时,求职者会愿意为了假设职位降低自己的期望月薪,在假设职位的弹性类型分别是“时间弹性”、“地点弹性”、“完全弹性”时,求职者的支付意愿分别是790元、1172元和1248元;相反,当实验职位具有不同类型的弹性条件,而假设职位无弹性时,求职者会提高自己对假设职位的期望月薪,在实验数据的弹性类型分别是“时间弹性”、“地点弹性”、“完全弹性”时,求职者需要为失去弹性工作获得分别为260元、1013元、1292元的补偿。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弹性工作对求职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更愿意申请具有弹性的工作,也会愿意为了弹性工作降低自己对薪酬的要求,但弹性工作是否会有更好的工作体验需要进一步验证。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享受弹性工作的只有10.7%,雇主们可以结合实验数据,在弹性工作上多做探索,在保障公司纪律严明,管理有条的基础上,给员工更多支配时间的自由,或许能在不小的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体验。
 
        二、组织部分:雇主应打破岗位、部门束缚,让组织协作灵活无界

        新雇主经济

    ·组织体系实现“无界共赢”:
组织的物理边界消失,演变成以目标和任务聚合的平台化形态,打破岗位、部门及内外部的边界束缚,雇员的内涵发生变化,体现为人力资本在组织间自由流动,企业由管理员工的角色转为任务的运营者。在管理上,优秀的雇主应摆脱管控的理念,转而成为服务角色,提供更加灵活、民主、开放的协作机制。
 
        现实中的职场

        近半数员工表示公司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调研数据显示,34%的员工表示公司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同时还有32.4%的员工表示“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分担同事的工作”,这意味着,在职场中工作职责界限越来越模糊,所谓“分内的事”,已经成为一个过时概念。
 

        公司规模越小,越需要员工能“身兼数职”

        调研数据显示,规模为100人以下的团队中,“身兼数职”的员工最多,比例高达42.9%,小规模公司一般处于创业或者快速发展阶段,工作内容繁杂且员工数量有限,因此需要员工身兼数职的状况比较普遍,大规模企业则是高度分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在更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各司其职更程度上可以实现。
 

        员工跨部门合作依然不普遍,与外部团队合作更少

        调研数据显示,员工跨部门合作的现象依然不普遍,只有28.3%的员工“经常”有机会跨部门合作。与外部团队的合作则更加有限,“经常”与外部团队合作的比例只有12.6%,“没有”以及“极少”有机会与外部团队合作的比例高达64.1%。这表明当前的大多数企业组织仍然有较为坚固的边界,团队之间沟通协作不多,个人智慧没有得到多维度的释放和交融,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经常有跨团队/与外部团队合作机会的是外资企业

        调研数据显示,经常进行跨团队合作和与外部团队合作比例最高的企业“外商/港澳台企业”,占比高达41%和17.8%。这和此类企业本身具有较为开放创新自由的企业文化分不开,他们会更加重视人才的流转、信息的相互沟通。这也是为什么这类企业的员工最“清闲”,足以见得,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不光能提升公司的发展速度,也能释放出更多的个人生活空间,是大多数企业值得借鉴的部分。
 

        近8成员工期待灵活就业,但仅一成员工是斜杠青年

        由于平台的蔓延和数字化管理标准的提升,灵活就业在理论上已经成为可能,“斜杠青年”也一度成为热门概念,调研数据显示,78.4%的员工期待灵活就业,但实际具备“斜杠”身份的只有8%。
 

        调研显示,之所以心向往之,但裹足不前,是因为74.7%的职场人认为灵活就业的“收入不稳定”,64.9%的员工表示“没有社会保障”,还有不少人在为市场环境乱、信用风险等社会问题担忧,想要全面实现灵活就业的愿景,在法律和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监管,保障灵活就业人群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推测,更灵活的组织可以带来更高效的工作模式,这种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同时也是驱动组织模糊边界,实现更多互动协作的前提,不管是内部团队间的密集协作,还是与外部团队的协同共进,也更需要法律法规先行,让组织的灵动有安全的保障,才能让整体经济势头得到更高速的前进。
 
        三、激励体系:实施激励性薪酬,赋权员工追求成就感

        新雇主经济

    ·激励体系遵从“自我实现”:
雇员不再一味的追求薪酬,更看重个人体验及收获。想要激发个体动能,组织应高度民主化,满足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因才制宜,提供更多的流动机制甚至“轮换制队长”管理机会,通过激发雇员天性中的优势和兴趣创造价值。
 
        现实中的职场

        超7成白领不支持固定工资,工资和绩效挂钩工作会更有动力

        调研数据显示,64.2%的员工不支持固定工资,其中25.7%的员工认为固定工资“没有激励效果,会让人丧失斗志”;22.4%的员工表示当“期待和绩效挂钩,工作更有动力”,16.1%的员工认为“不能客观体现个体价值”,固定工资很容易助长“混日子”的心态,而一个失去动力、斗志,得不到价值认同的团队,是很难高效运转的。
 

        “成就感”是最能激发员工热情的因素

        虽然员工们期待按个人价值分配酬劳,但最让他们有干劲的却是“成就感”,66.1%的职场人认为成就感是最能激发热情的因素,“薪酬/股权激励”却被排在了第二位,占比64.7%,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便是自我实现,而成就感就是自我实现的状态之一,反馈出的心理获得感要超出物质激励。除此之外,“兴趣”和“责任感”也是职场中可以激励到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
 
 
         90后最容易被物质激励激发工作热情,60后更容易被“责任感”驱动

        不同职业阶段的职场人在这方面的诉求也各有不同,调研数据显示,90后和95后更容易被物质激励激发工作热情,选择“薪酬/股权激励”的占比高于其他年龄层,分别占比65.2%和64.6%,而60后、70后选择“责任感”驱动工作热情的比例较多,分别占比57.9%和52.8%。工作对不同人生阶段的职场人意义是不同的,对于积蓄不多,消费欲望爆棚的年轻人来说,物质上的激励是他们最急需的,而步入中年,需要养家的60后、70后们,却背负着更多责任,工作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家庭生活品质的保障。
 

        个人创意依然得不到全面发挥

        在职场环境中,个人创意的实现,是实现成就感的主要途径,但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7.2%的员工表示“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自己的创意”,可以自由实现价值的并不多。选择“部门领导的意见为主,他审核通过才可以“的占比最高,为36.4%,虽然有些门槛和阻力,但机会还是有的,但依然有29.1%的员工认为“工作内容僵化,基本没机会”,这部分职场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变的机会有限,而僵化的工作内容,也容易让员工失去兴趣和成长机会,久而久之,这个岗位上发挥的价值也会渐失。
 

        员工对成就感的追逐,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给予充分的机会和一定程度的赋权,让员工主动贡献创意和智慧,不仅能刺激他们的工作热情,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的源泉,与此同时,获得成就感和锻炼机会的员工,也会成为更具忠诚度和更优技能的组织成员,因此,通过高度民主化激发个人潜能,是成全员工诉求又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明智选择。
 
        发展前景迷茫是导致心态崩盘的最大诱因

        在当前的职场中,动不动就听到“心态崩了”的案例,这也侧面反映了企业激励员工热情不力,员工对当前的工作和雇主看不到希望的一种现状。究其原因,65.1%的员工认为“对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是心态崩盘的最大原因,希望是鼓舞人前进的最佳动力,个人或企业发展前景的不可预期的确打击团队士气,“工作氛围不好,感觉活在宫斗剧中”也是影响职场心态的主因之一,占比48.6%,如上文所述,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基本达成了普遍共识,也有不少人在因为这一原因主动隐藏自己戴上面具,但如果职场变成了名利场,人际关系复杂到宫斗的程度,也会让员工心态崩塌,除此之外,“升职加薪无望的时候”、“经常加班却没有任何进展”等原因也让职场人抓狂。
 

        不管是打鸡血式的宣导,还是物质激励,雇主都想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但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想从员工身上获得更多的主动付出,先要提升他们的工作体验,一方面优化工作环境,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和希望;另一方面,积极赋权,成全他们的成就感,帮助员工挖掘自我潜能,通过自我实现来驱动企业的发展。
 
        四、成长体系:开发员工的共情能力,用人类优势抵御人工智能

        新雇主经济

    ·成长体系聚焦“共情赋能”:
操作型专业技能面临被智能取代的风险,人才需求从“T”字型技能到“一”字型技能转变,沟通、决策、创意、学习能力成为员工价值核心。企业应培养员工的“职商”,关注思维模式的提升,强化协作能力,赋能员工在工作中的决策权。

        现实中的职场

        近7成员工认可轮岗制的工作方式,财务和人力资源对轮岗制最热衷

        调研数据显示,近7成员工认可轮岗制的工作方式,其中,19.4%的员工认为这“是一种公平的机制”,16%的员工认为这样会“有新鲜感和成就感驱动”,33.4%的员工认为这样在轮岗过程中“有助于了解公司业务的全貌”,占比最多。不管出于公平的考量,还是自我驱动的动因,轮岗制度都是值得尝试的工作机制,而想了解公司业务全貌的员工,势必想在当前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公司做更多的贡献,对公司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也是有忠诚度意愿的表现。
 
 
        在不同岗位中,财务和人力资源这两类职业认同轮岗机制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比75.9%、74%,由于这两类职业的工作内容比较固化,且在一家企业的稳定性也较强,他们更有动力了解公司的业务全貌,以备更好的服务雇主,而轮岗制也可以激发他们枯燥工作内容中的热情和创造性。
 
        80后是年轻高管的主力,但90后等年轻人也有机会

        调研数据显示,80后是年轻高管的主力,有37.4%的员工表示公司高管中最年轻的高管是80后,90后的高管紧随其后,占比达24.8%。由此说明年轻人的能力正在逐渐被公司认可,有能力的年轻员工也可以快速晋升,年轻人被充分赋权。
 

        私营/民营拥有90后及以下高层的比例最多

        调研数据显示,私营/民营拥有90后及更小年龄高层的比例最多,总体比例达到了51.6%。这类企业灵活性强,组织架构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用人方面也比较大胆,反而是赋权最多的角色,因此年轻人在私营/民营企业中大展拳脚的机会也更多。
 

        近8成员工表示人工智能提升了工作效率,“办公协同系统”是最常用的智能化工具

        调研数据显示,79%的员工表示人工智能提升了工作效率,其中最常使用的智能化工具是“办公协同系统”,使用过的员工高达72%。
 

        在人工智能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时代,办公方式也开始依靠平台化运转,组织的高效协作首先体现在智能化协同系统上,因此这类应用最为普遍。其次是“人脸识别”功能,占比39.1,%,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于考勤打卡方面。“智能翻译”的应用也有一定占比,为27.5%,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职场中与其他语言国家打交道的机会也变多了,智能翻译让信息和交流不再受语言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沟通效率。
 

        超5成员工相信自己不会被AI取代;70后、60后最自信

        调研数据显示,55%的员工认为自己不会被AI取代,面对人工智能的威胁心态淡定。在不同的年龄层中,60后和70后对自己最自信,认为自己不会被取代的占比高达73.7%和65.6%。70后和60后因为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会更有底气相信自己不会被AI取代,但是年轻员工不论在阅历、人脉还是技术上都缺乏优势,所以会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担忧。
 

        最认为自己不会被AI替代的职业是“研发“岗位,最担心被替代的是”财务“

        调研数据显示,“研发”岗位的员工认为自己被AI替代的可能性最低,占比70.9%,而财务人员则最担心被替代。研发岗位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的“驯机师”,他们创造着智能技术,对它的了解也更深刻。而财务岗位的工作属于典型的程式化、重复性内容,需要发挥创意和决策能力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职场人认为“沟通能力”与“创意能力”最不能被AI取代

        调研数据显示,77.1%的员工认为“沟通能力”最不容易被AI替代,“创意能力”紧随其后,占比68.8%。人工智能具备深度学习能力,当那些已经被归纳出算法的工作内容被编写成指令时,便意味着这个岗位可以被智能技术取代,但主动思考和共情能力却是他们难以实现的人类独有特质,“沟通能力”和“创意能力”因为是人脑中的思维和知识,无法被一套固定的指令所描写和捕捉,所以是被职场人珍视的未来竞争力。
 

        超8成员工认为一字型人才是未来的趋势

        同理,职场人认为一字型人才是未来趋势。调研数据显示,87.4%的员工认为以沟通,协作,创意能力为主的一字形人才在未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我们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大家对于雇主文化的重要性达成统一共识,希望在工作中收获尊重、实现自我。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一方面,启示企业可借助软条件的优势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打造企业软实力,这要求企业不仅具有敏感的市场嗅觉,洞察人才求职趋势变化,更需要企业在软实力建设上面下功夫,紧跟时代变化趋势,保持与时俱进的市场竞争力。
第一资源活动&会展
薪酬训练营
调研报告下载
微信公众平台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

卓越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
SAP中国 ADP
北森 中智咨询
怡赛 爱康国宾
肯耐珂萨 关爱通
MERCER 科锐国际